那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也是一场改变世界历史的战争。
那场战争发生在十三世纪中叶的中国南方,那是公元1259年(南宋开庆元年)的早春二月,在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交汇的半岛上,有一个山一样完整的石头城,名字叫做钓鱼城。其得名于一个巨人钓鱼拯救灾民的神话传说故事,现在这个传说变成了传奇。
面对横扫天下无敌手的蒙古帝国十万铁骑,守城的南床军民在长达半年的抵抗时间里,创造了以弱胜强、震惊世界的战绩,不仅击毙蒙军前锋总帅汪德臣,更是让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古帝国第四任大汗蒙哥阵亡城下,蒙哥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战死沙场的皇帝。正因为蒙哥死于“钓鱼城之战”,世界历史在这里转了一个急弯——为争夺汗位,正在欧亚大陆征战的蒙军各部急速撤军,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的蒙哥之弟忽必烈和进攻潭州(今湖南长沙)的大将兀良合台,以及正在叙利亚与埃及军队作战的旭烈兀均匆忙回师,与留守蒙古草原的幼弟阿里不哥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内战。蒙古帝国企图急速灭宋的战略计划由此破产,蒙古占领欧亚、侵吞非洲的梦想也被粉碎。因此,这座位于今天重庆市合川区的弹丸之地,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和“上帝折鞭处”,中国人则称它为:延续南宋国祚20年的城、独钓中原的城、支撑南宋王朝半壁江山的城、改变世界历史的城。明朝诗人胡应先曾作诗赞曰:“孤城百仞接云烟,撑拄巴渝半壁天。率土已为元社稷,一隅犹守宋山川。虽然地利夸奇险,终藉人谋妙斡旋。欲剔残碑寻战绩,苔荒径断总茫然。”(明·胡应先《钓鱼城怀古》)。中国作协副主席、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评价说:“钓鱼城在一个世界规模的军事事件中发挥了影响,一根钓竿钓起了世界。”诗人、教授邱正伦则称:“钓鱼城是加盖在世界史扉页上的一枚图章。”
毫无疑问,钓鱼城配得上这些溢美之词。因为,它的传奇故事远未结束。在1259年的战争结束后,钓鱼城直到1279年才开城投降,其间经历了大大小小200余场战斗,蒙古军始终未能攻破此城,最后的投降,既有江山改朝换代的大势所趋,也有天要亡宋的“气候原因”。据史料记载,当年钓鱼城地区连续两年秋旱冬旱,城中断粮缺水,民间“易子而食”的惨剧时有发生,守城将领为一城军民生计不得不开城投降。尽管这样,钓鱼城也是建立元朝多年的忽必烈,在中国大陆拿下的最后一个军事堡垒。钓鱼城投降的第二个月,发生在广东沿海的“崖山之战”结束,左丞相陆秀夫背负年仅8岁的幼帝赵昺跳海自尽,开国三百年的大宋王朝彻底结束,中国进入元朝一统天下的时代。而钓鱼城最后“不能投降又投降”的经过,不仅至今在民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也是史家争论不休的焦点话题。
若从1235年(南宋端平二年),蒙古帝国第二任大汗窝阔台以谴责南宋破坏盟约为借口,命令皇子阔端率军进攻四川,宋蒙战争全面爆发以来,处在四川对敌前线的钓鱼城就一直战事不断,到1279年开城投降,历时近半个世纪,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成功防守范例。明代学人邹智评点钓鱼城独钓中原的意义说:“向使无钓鱼城,则无蜀久矣;无蜀,则无江南久矣,宋之宗社岂待崖山而后亡哉。”
我的1300行长诗《钓鱼城》,正是以这场改变世界历史的战争为背景,试图用诗歌的形式,还原发生在中世纪中国大地上这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冲突与较量。当然,这也是首部以“钓鱼城之战”为创作题材的长诗。